1 2 3 4 5

创新之路

Road of innovation

优秀的企业需要允许员工进行自我管理

每个组织都致力于某些东西。华立戈尔公司被认为是美国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为了享受非凡的客户服务,客户们可以打给萨波斯网络鞋店,和一个使人感到愉悦的客服聊关于鞋子的话题聊上好几个小时。晨星公司,世界上最大的西红柿加工公司,致力于使他们的员工有更好的行为准则。

当人们来到晨星工作,他们被要求接受两个核心原则。

人们不应该用武力征服他人——所有的合作应该是自愿的。

人们应该遵守他们对别人的承诺。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在这两个基本的原则下生活,通常会有更好的幸福和工作体验。而对企业的好处是:当人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这种形式的企业管理标准是:组织性的自我管理。

原则是来自于别人已经得到的一种最基本的,主要的或者一般的规律或事实。人类的原则和物理原理不同(例如,重力)。原则存在,并且它们一直发挥作用。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根据基本原理调整他们的行为,但是选择忽略原理(如重力)会有严重的后果。同样,选择忽视人类原则(如信守承诺)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臭名昭着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查尔斯庞氏欺诈性地向投资者承诺不切实际的套利收益。

忽略基本人类原则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行动和原则的结合带来了显着的收益。相同的核心原则被晨星公司的创始人克里斯鲁弗提出,被从一九九零年至今用于该企业的管理。该公司已经从零开始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番茄加工公司,其产品销往全球,几乎被北美的每个人消费,有超过七十亿美元的销售额。晨星的职员们在没有老板,职称,权威的命令等压力之下通过个人的自我管理设法取得了这些成就。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自我管理是不规则的分形管理。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报告表明,人类的知识是每十三个月翻一番。《清单宣言》的作者阿图尔·咖万德写道,药物有超过一万三千种方法让人类的身体垮掉,但是今天,如果药物能被完全掌控的话它就是控制复杂性的一门艺术。复杂性在现代组织性社会是永恒的。

为了满足全球优质番茄制品的需求,晨星的员工们从包括酶动力学,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热力学,气象学,全球货币汇兑学和无数其他分析性的学科的大箭筒里拿出所有的箭射向一个变化的原材料供应和严格的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在试图盈利的时候。就像艾薇儿·拉维尼会说的那样,这很复杂。

矛盾的是,通往管理复杂的路是通过简单。这两种原始的核心准则使所有的企业活动围绕着一个使命和憧憬建立,由柔性支架体系和实践来支持。员工准则作为一个企业章程,使人精力集中。该原则的固有性质是允许人们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自治。在这个基础上允许人们自由地用灵活和速度来应对动态的变化。比起企业改造或高级管理的流沙,从原则的基石上射出的点燃的箭更容易击中目标。当信息以摩尔斯码的速度传播的时候,行政管理系统理论是说得通的。今天,行政管理系统对加强管理的追求的幻影到处阻碍着经营业绩。自我管理的同事们通过自愿协议而不是因为公用办公室或被编在通一个组而互相联结。当这些个人协议被数字化地表达进行相关策划以后,它们就像一个大的蜘蛛网。假如要做一个这种示意图的定时的影片,那它就会随着个人进入或离开该生态系统或自愿地重新谈判他们的关系或约定而变化形状和大小。当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时候,不可少的,会有一个更强大的组织控制力。

分形是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观察整体模型的任何规模的重复元素时在结构的小细节上展现出自相似性。不管看一个自我管理企业的网络示意图用的是什么放大程度,无论是在个体水平(一个节点),工厂或业务单元(节点的一个子组),或整个企业(所有节点),两个相同的核心原则都有展现并且在起作用。有人还发现了在每个放大程度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控制),因为在自我管理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管理者。没有职称,老板,副总裁,或任何层次的主管。只有工作和从事工作的人。这种安排的流动性增强了个人和企业的灵活性——一个在信息以光速传播的复杂的世界里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一个自我管理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自愿遵守企业的使命和原则。尊重原则的文化基因通过语言,教育,制造和实践深植在组织中。这一文化强化减少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与任务或原则不一致的风险。

因为在网络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内在的交流障碍,自由流动的信息到处催化着经营决策。自我管理的进一步强大的好处是,创新会出现在网络的任何一个地方。个体的自我管理自由地向他们的同事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法,其中许多是成功实施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近同事想出来的一个关于材料管理的想法取得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投资收益率。

同样的,在一个自我管理组织的每个同事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自我管理不是关于投票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关于全面的法定诉讼程序,保护企业每个成员的话语权。每个职员在影响他们工作的决定中都是利益相关者,可以自由参与决策过程。同事评议的决策往往比那些传统管理模式下做决策需要更长的时间吗?绝对的。有相对较大的投入决策的质量会更高吗?肯定的。

自我管理是可扩展的。

根据最近英国广播公司地球新闻上的一篇文章,科学家最近已经发现一个显然已经开辟了大部分世界的蚂蚁的大型殖民地,在他们全球控制的全部规模来看可以与人类竞争。阿根廷蚂蚁大型殖民地起源于南美洲但现在涵盖了大部分的地中海,加利福尼亚,日本西部——一个超级殖民地显然涵盖了地中海海岸线六千公里。蚂蚁的化学烃识别标志为它们在多个州的独立殖民地的普遍存在提供了证据。

这些阿根廷的世界旅游者有一个简单的双向的任务。首先,他们寻求生存;第二,繁殖。他们完美达成的任务就是简单的本质。只要他们专注于任务,就不会有相同规模的明显的障碍。

蚂蚁使用化学信号来提供活动反馈和促进协调。自我管理的专业人士使用信息系统来提供反馈和相同的活动,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路径”。蚂蚁用分工有效地养活自己和改善他们的环境。自我管理的同事们自愿和其他人或工作单独形成联系。个体的蚂蚁主动寻找食物和住所,用化学的方法跟它们的同胞交流有前途的路径。自我管理的同事们为他们的想法和创新采取主动创造购买。识别一个蚂蚁殖民地——或一个自我管理组织的领袖是有挑战性的。领导者是不固定的——取决于组织成员之间来回的承诺的变化。假如在没有老板的情况下在全球工业中从零开始成长到世界上最大的玩家是可能的,那么对一个自我管理的人类企业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的内在阻碍。

确定战略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一种生存挑战。专利到期,商业秘密泄露,人才流失和科技很大程度上都是可替代的。然而,卓越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代表着一种可持续的商业优势的极大的和未开发的资源。在一个信息自由地向明亮的黎明之河奔流的时代,未来是属于那些能以自由,原则和行动来吸引每个成员的组织的。

2016-07-08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

我们都知道国营企业很难产生乔布斯,国企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政府委派的管理人员,他们没有乔布斯这样的权力,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也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国企存在的价值是代表国家搞垄断,也就是管仲的“官山海”,目的是把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不是被豪强和外资操纵。因此,像中石油这样的国企不宜搞私有化,也不宜搞多元化,应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但不以革命性的创新为目的,当然,也不要利用垄断资源阻碍创新。在非自然垄断的行业,政府应该让国企整体上市,以便按市场规则进行兼并合并和重组,而不是搞暗箱操作的“私有化”。

创新可以依靠外企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按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政府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创新和转型的问题,一切留给市场就行了,市场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自动走到“比较优势”的均衡状态。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加工服装,那么把加工服装做好就行了;如果中国的比较优势是煤炭,那就多挖煤出口换石油就好了;如果中国比较优势是水稻,那就种好水稻就好了。

在现实世界中,这是殖民地经济模式,如果一个国家愿意当殖民地,这是首选的模式。如果不愿意呢,当然就不能选择这种模式,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殖民地经济能跟创新拉上关系的。美国当初如果不独立,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不会差,但跟创新一定不会有什么关系。自从独立之后,这个年轻的国家从她立国的第一天起就在创新,从制度到产品到文化,创新是她的核心基因之一,与自由和民主一起,构成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世界现代史上绝大部分的创新来自美国。

但是,奥巴马要支持的“下一个乔布斯”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奥巴马两次在国情咨文中提到,不愿美国在电池和电动车领域落后于中国,指的当然是比亚迪,但这对比亚迪来说并不是福音,相反,这意味着比亚迪更难进入美国市场。王传福如果指望巴菲特帮助比亚迪电动汽车打入美国市场,那就大错特错了。巴菲特是金融家,但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美国每一次经济和股市处于低潮时,巴菲特都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他再喜欢王传福也不希望比亚迪把通用打败。索罗斯在欧洲和亚洲可以大喊大叫沽空,在美国即使做了也不说。在美国,企业家和金融家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都爱国,虽然他们从不把爱国挂在嘴边。

理论上来说,民企才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主力,但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民企更多的是考虑怎么能够逃脱无处不在的猎手的追捕,而不是创新和发展。像比亚迪这样的民企在中国社会生态系统中是弱势群体,没有资本和政治力量可以与国企外企和地方势力抗衡,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与传统文化和数不清的评论员记者专家教授分析员抗衡,技术上的优势只不过招徕更多的猎枪而已。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比亚迪要应对各方的猎手已自顾不暇,哪有能力领导国家规划中的新能源汽车革命?

大多数民企都会死得很惨,能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五不企业”——不贷款,不赊账,不行贿,不逃税,不上市。其实还要加上不见记者,不上电视,不写微博,不赌博,不投资国企。目的只有一个,不想惹麻烦。这样的企业有几家?即使能活下来的,怎么还能谈得上持续创新?企业家创新的源泉来自改变世界的激情,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像过街的老鼠,哪里来的创新激情?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经过一千年的独尊儒术,再经过一千年把儒术变成理学变成八股变成科举然后用八股 + 科举统治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创新是不受尊重的,这是千年遗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在中国,有本事的人为什么要做乔布斯呢?那么辛苦又那么危险,还要忍受那么多的指责和非议,还有可能小命不保。当批评家多好?有头有脸有钱有闲,又不用负责任,如果能拿个什么“国家XXX 重点实验室顾问”的头衔那就更高人一等了。所以,中国有本事的人都成了批评家,而不是成为乔布斯,当猎手肯定比当猎物合算。

很多人把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的矛头指向政府太强势,这是不公平的,直接和间接死在评论家经济学家记者电台主持科技专家银行经理证券分析员尤其是地方豪强们枪口之下的企业和企业家不计其数,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能说是政治迫害。相反,中国的科技成就基本上都是最近六十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完成的,虽然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些成就能算上革命性创新的还不多,但是确实为创新打下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钱学森先生和袁隆平先生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他们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得科技上的成就吗?他们的每一次失败都会被传媒无限地放大,他们的每一项成就都会被同行无限地贬低,他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会被竞争对手挖来作为攻击的把柄,就像王传福所面临的局面一样。深圳的5.26车祸,可能会暴露比亚迪电动汽车的一些弱点,但是更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比亚迪真的死在众多猎手的枪口之下,谁能顶上?更确切的问题是,谁敢顶上?

一个乔布斯的成功,燃起了千千万万个小乔布斯们的创新激情,也提升了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一个王传福的失败,也会熄灭千千万万个小王传福们的创新激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的和反的都一样。在跟新能源汽车一样重要的生态农业领域,也有人能通过创新做得跟比亚迪一样大甚至更大,但是谁能保证几亿个鸡蛋中没有坏的,几百万头猪中没有病的,几十万农民工不出事故的?所以还是做一个“五不企业”比较保险。

中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出乔布斯,但可能会比较难产。王传福是中国最接近乔布斯的人(包括乔布斯的那些毛病),也是最符合熊彼特“企业家” 定义的人,他就是中国经济中那条“鲶鱼”。鲶鱼不比沙丁鱼名贵,但是,没有了鲶鱼,沙丁鱼们会窒息而死,因为它们太懒了,不爱动。经济体系的细胞是企业,企业没有了活力,经济当然也失去了活力(就像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从经济指标上反应出来就是“滞胀”。如果货币政策调整太慢的话,中国经济可能进入萧条,因为不应该紧缩的紧缩过度了,该支持的创新企业没有发展起来。

2016-03-29

奥巴马为什么要“支持渴望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人”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并不陌生,靠创新而不是靠增加政府投资才能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这已经是共识。问题在于,什么叫创新?怎么创新?谁来创新?创新的代价是什么?创新的收益在哪里?谁来承担成本?谁来享受收益?创新的阻力在哪里?创新的动力在哪里?为了激发创新,政府学术界传媒金融界企业大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微观创新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研究。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源自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熊彼特认为,阻碍创新的因素包括人的惯性和惰性,信息沟通的困难,还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等等。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从事“创造性破坏”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但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企业家赚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个人致富,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满足“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国;2、对胜利的热情;3、创造的喜悦;4、坚强的意志。

正如福特完美地诠释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一样,乔布斯完美地演绎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代来临。福特的流水线创新直接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增加了汽车销量也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布斯的创新对于美国经济的直接贡献并不明显,美国某些议员也颇有微词,但是,奥巴马并不这么看。

乔布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限于他为美国贡献了多少GDP,或提供了多少工作机会,或他的股票上涨给美国人带来了多少财富。事实上,苹果的产品大部分不是在美国生产的,苹果的股票也没规定只有美国人可以买。乔布斯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成功证明了美国的环境是适合创新和企业家成长的,所以,有了一个乔布斯就有第二个乔布斯,第三个乔布斯……第一个福特是创新,第二个福特就是模仿;但是第二个乔布斯,第三个乔布斯,第N个乔布斯都是创新。福特创新的是一种生产方法,乔布斯创新的不止是IPhone 和 IPad,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以持续创新为人生目标而不是以个人发明或个人财富积累为目标的人——熊彼特理想中的“企业家”。

乔布斯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全世界的资本和人才都会流向美国。当人才和资本都流向美国的时候,美国的低迷房地产市场将从谷底回升,而价廉物美的住房将进一步加速人才和资本流向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竞争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而全世界最稀缺的人才,正是乔布斯式的创新企业家,他们把科学和艺术的成就转化为生产力,为消费者带来品质和美,为股东创造巨大的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提升了美国经济总体竞争力。

奥巴马深深明白这是关键所在,所以,他并没有要求苹果把生产线转移到美国,(虽然他非常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而是在国情咨文中高调宣称“将支持渴望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人”。对“人”的重视,是奥巴马治国理念的核心,在一次欢迎胡锦涛主席的国宴上,他曾引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表明美中友谊会不断继续发展。 国人都知道这句名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管子的《权修》,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016-03-28